行政机关真的缺会写材料的人吗?

缺,是真的缺

进入2年之后,我们分管副主任说,你可以独自担纲一个大材料了。也就是说,我从进入材料岗位到初步成熟,用了2年时间。我是比较愚笨的,事实上也有很多人半年左右就能练出来,但实际中一般都是在1年以上才能练出来。

一个工种如果缺,主要有两个原因

再次,县里干部的常态化流动,导致很多干部在材料岗位呆不久。

为什么没人愿意写?第一,写材料辛苦,要经常加班,还要挨领导批评,最重要的是写材料需要别人提供素材,有良好的素材支撑,材料也会很好写,但现实是机关各科室并不是很配合,往往有的工作有交叉,相关材料两个科室都不提供,或者有的科室提供的材料十分辣鸡,这就导致在串材料时非常困难,要把我方向,要编内容,还要低声下气的管其他科室要东西。第二,写材料结果并不好,很多人说如果你没人没钱写材料是唯一出路,这是大错特错的,越是没背景没钱,才更不应该写材料,写材料是幕后工作。有时间遴选,或者学学唱歌跳舞这种能搬到台面上的技能,才能更突出自己,赢的机会。第三,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写,那么这类人就缺乏,因为缺乏,所以这类人很难动。任何一任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然后才会考虑下属。他在任的时候需要写手,你能写那就你写,等他走了,下一任领导还需要写手,一时半会又培养不出好的人,那么还得你写,就这样领导换了好几任,写手还是你一个。这也是为什么写材料的人往往会被绊住,升不上去的原因。

材料岗位是真的苦。我引用一下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的自身经历。

综合科的日子就是这么充实。……

……

在这中间,有过半夜临时接到任务,进了大院,发现整栋大楼只有我们办公室亮着灯。有过干完任务,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出了大院大门,回首望去,整栋大楼一片漆黑。晚上两三点,甚至三四点收工,很大程度上是常态。特别是,在我爱人卧床保胎期间,我曾经好几次在早上四五点钟离开办公室,顺便路过菜市场买好菜,然后睡上两三个小时,早上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开始工作。每每想来仍是记忆犹新。

在此期间,我们基本上是全年无休,连轴转,轮班倒,加班无底洞,周末更是没有保证,更不要说照顾家庭了。我也疲倦过,也厌倦过,也曾向领导、同事发过牢骚,也想过逃离。在2016年、2017年体检的时候,身体也告警,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而我那时候除了写材料就是写材料,根本望不到头,感觉自己在下一刻就要崩溃了。

一是写材料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你要问一个单位干什么的人加班最多,那肯定是写材料的人。像大一点的单位,每年各种总结、汇报大几十篇上百篇,而且时间不固定,单位领导一说要,你就得第一时间写出来,加班加点是常事儿。有时为了一篇材料,熬到凌晨两三点,发给领导以为终于可以休息了,可是领导一看说不行,你又得从床上爬起来挑灯夜战,推到重写的次数不计其数。像两办、纪委、组织部写材料的,就更加辛苦了,时间长了,头发少了,眼睛近视得更厉害了,背驼了,腰椎脊椎都出现了问题,身心不再健康。

你会听到很多人,不管混机关还是不混机关,都会说材料难写,其实并不是,机关的材料,不在于辞藻多华美,内容多有内涵,而在于你写的材料是否符合领导的想法,是否达到领导预期(为了防止有人杠,这里的材料把中央国务院等领导讲话,政策文件等排除在外,因为这类材料指引中国发展方向,每一句都是字斟句酌,需要政策研究员研究讨论)。虽然写材料有一点难度,但是一个人花上5年10年去磨练,经历过1-2任领导调教,写出一手好材料绝对是可行的。所以难度并不是写材料人少的主因,更多的是没人愿意去写。

还有一个现象,我发现在我遇到的年轻人之中,写作水平真是不敢恭维,写一篇报道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需要你逐字逐句修改。

各级行政机关普遍缺会写材料的人,便四处搜索中文、文秘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经过近些年的工作体验,终于找到了答案。

不知道写什么

从那之后,我总是不闲着,除了学习文件外,更重要的是去熟悉各股室的工作,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出了哪些不同于一般的成绩和效果,最亮眼的是什么,领导最关注的是什么,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是哪些。当我全面熟悉整个部门的运行情况、领导的关注点和要求后,基本上找到了写材料的素材,写作时也能把握住重点进行取舍。

领导催得紧,时间也没多的了,只好把各股室的总结生拉硬扯凑到一起。当我把稿子交到办公室主任手里时,他的眉毛、眼睛、鼻子都挤成了一团:“你真的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吗?”我当时羞得无地自容,但还是强词夺理:“我能保证语句通顺,无语法错误,这也算对得起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办公室主任呼啦呼啦把我的稿子删得只剩几句话还是我的“原创”,笑着说:“局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大学以上文凭,你的这个标准他们都能做到,你这中文专业有什么优势?”

俩宝贝文字功底扎实,学习也非常认真,工作也很踏实,但写出来的材料就是让人感觉不如意。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工作,写出来就是具体的业务,如果作为学术交流有一定的价值,但又缺乏专业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如果作为给领导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那完全就像老师看小学生的作文,看到的只是工作的原始记录,没有对工作的统筹归纳,没有对经验的提炼,没有对工作的深度思考。

一是机关写材料不是学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有许多中文系包括名牌大学中文系写作和文秘之类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文学水平很高,但到机关写材料就是不行,文字表达和写作水平这些没问题,但写出来的东西文学味太浓,达不到机关材料的要求。我以前的单位办公室来了一个名牌大学中文系毕节的,领导安排写了几次材料,写来用词空洞、语言华丽,就是不能把工作表述清晰。写了几次就不再安排他写了。


怎么来保证留住写材料的?

2、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会思考工作的人。日常零零散散的工作内容,需要提炼、总结、归纳,才能形成经验,才能反映出成效。如果只是埋头做而不思考、不反思,工作就难以进步,难以有成效。因此,会写材料的人,一定是会思考的人

行政机关确实是比较缺少会写材料的人。我认识的省、市、县机关的领导们都在感叹,会写材料的人太少!乡级更不用说了。我还给他们说,机关上会写材料的人真正的缺紧缺人才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

刚到岗的第二天,办公室主任就让我起草一份给县政府的季度工作报告。我一下子蒙圈了,以前的写作就是自己的一种兴趣,兴致来了、灵感有了、素材出现在眼前了,提笔就写,根本不用犯愁。而今,却是命题作文,比高考还难啊。高考作文的命题,是大众化的,每个人都有素材可写,只是写作的技巧和水平不同罢了。工作报告很简单,做了什么就写什么,问题是我以前从没在这个单位工作过,我怎么知道干了什么?部门的职责是什么,过去干了什么,哪些工作是这个季度干出来的,哪些是领导关注的要重点报告的内容,一概不知,两眼一抹黑。

三是年轻人普遍不想写材料。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在体制内的年轻人,都把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看得清楚,除了工作,他们更注重的是高质量的生活。所以,看到写材料很辛苦,几乎没人愿意去干这样的工作,即使你答应给他升职的诱惑,他们也不是很在意,不在乎提拔不提拔。

第三,写材料确实很难。写材料看上去是码字,但实际上是对个人综合性、全方位的要求。身体素质要好,长期加班熬夜,第二天要能继续正常上班;要持续学习,经常储备最新的提法、表述,一些好的句子、材料要收集,否则你就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要有比较好的文笔和创意,写的小标题要精美、对仗,不能平铺直叙,仅仅把事情说清楚,有时候一个好的小标题要想半天,甚至比写这段内容的时间还长。

四是真正能够写得出好材料的人本身就不多。不要小看写材料,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最次的水平就是抄,但是没有一定的功底,你还真不会抄,我亲眼见过有人拿着基本现成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用。而真正材料写得好的高手,需要你平时一点一点的积累,多看、多写、多学习琢磨,文字功底要好,业务能力要强,站位要高,处事能力要专。你给领导写材料,除了要体现领导的意图,还要给领导出计谋,有时候为了一句话,真的需要斟酌好几天。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信息化时代,能够自律肯学又有天赋的人,越来越少了。

2017年进了5个公务员,最后留在材料岗位的只有2个人,目前已经符合了提拔条件,估计明年都会走。

为什么说是懂写,而不是要写,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在体制内,写材料是敲门砖,领导有要求,关键时候你能拿得起,容易进入领导视线给自己赢得机会。这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但是写材料其实也是苦差事,常年白加黑五加二不说,最难的是要迎合领导风格,干干了应当的,干不好就是你的错。写材料的人因此挨批受屈是常有的事。这倒还能忍受,最郁闷的是你材料写得越好,领导越离不开你,越有可能走不了,反过来还影响个人提拔。很多人因此都不愿意写材料,写过材料的也都不主张沾这一手。

首先,材料岗位有其内在要求,一方面对刚参加工作的人不太友好,另一方面培养周期很长。

题外话:

而像我这样的半瓶水,因为之前在一机关单位当了几年的办公室主任,能够凑活写一点材料,竟然被几家单位同时看中,我一下子有了反选的主动权。先是县纪委的征求我的意见,问我去不去,我犹豫了好久,还没有做决定,接着县委组织部的直接给我们局长打电话说是要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当时我正好借调到某一临时工作小组,无意中写了两篇通讯,被县长看见,说这小伙子文笔还不错,我正好缺秘书,问一下他来不来。最后我权衡利弊,考虑到年龄已经35了,直接拒绝了以上职位,到了一家平时工作很清闲的单位工作去了。后来之前向我们局长要人的组织部副部长见了我,说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挖你过来,结果你还是没来。

一般来说,在行政机关,写材料就是职场敲门砖,但现在很多年轻人见到材料是能躲就躲,像真经认识的一些年轻同事,每次领导让写材料,就唉声叹气,然后随便拼一稿给领导,领导改起来比重写一篇还累,下一次就不会让他写了。

2013年至2016年之间陆续进了9个人,最后培养成熟留下来的也是3个人。其中一位已经坐上火箭升副处(2013年进来不久就解决副科,2016年选拔考了正科,2021年转副处),还有2个在协助材料分管领导分管材料,也还要自己写。

从小到大,我从没为写作犯过愁,可在这个办公室工作,没有哪一篇稿子让我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上一次写过的工作总结、报告,下一次绝对不能照搬,更不能简单重复;即使做的工作都一样,也要写出新的进度新的花样;单位的职能职责并没有发生变化,也要用新的提纲新的表述方式来归纳提炼,否则会给领导留下工作没进展、没动脑筋的印象。脑子里哪来那么多的新观念、新思路,整天都在绞尽脑汁。

但是,我们在县里找了一圈,愣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我们的分管副主任现在嘴角都燎起泡了。因为后继无人,他就走不了。

在行政机关单位,再怎么为基层减负,再怎么精文减会,笔杆子都是非常需要的。怎么能够留住笔杆子,我觉得两个方面可以做。

以本单位为例。从去年开始,单位一直想找个写材料的人。先是在同级单位网罗,搜罗了几个心仪的,倒是愿意过来,可单位不放人,只好作罢。后来又去县里找,有两个过来见了面,提出要求解决职务,人没到就想提拔,领导一开始觉得对方有点过,没同意,后来想想找个写材料的不容易松口了,一个多月后转头去找人家,人家已经答应了其他单位,又被放了鸽子。公务员不好找,扩大范围到事业单位,符合调任条件的,都可以考虑。领导心想,有机会解决公务员身份,这下应该有人愿意来了吧。对不起,最后还是没人来。不是没人愿意来,主要是来的人要么能写但不符合调任条件,符合调的材料能力又欠缺点。最后折腾来折腾去,愣是一年多没有搞定一个写材料的人。单位几乎都有材料任务,因为找不到人补充力量,原来负责写材料的一个老同志因此熬出了眼疾,晚上开车看不清楚路,因此请调离开了材料岗位。现在整个单位只剩下一个年轻人在顶着,短短半年头发白了不少,看架势估计也熬不了多久。为了安抚年轻人,单位领导专门给他按了个专职副书记职务,帮他解决了正科。其他什么事都不要他干,就是负责写材料。年轻人刚提拔,有怨言不好发,只好老老实实低头写材料。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单位领导便想着开编向社会招一个新人,可又怕招来的人不管用,为此愁苦不已。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我当上了办公室主任,便肩负起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一先一后来了两位新考录的公务员,都是专门针对文秘岗位挑选的写手。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把要写的材料根据俩人的特点和经历进行合理分工,晚进来的小强就负责简单一点的如工作总结、报告等,先进来一年的小宇就负责起草计划、规划、领导讲话等内容。

由于会写大材料的人,本身素质和能力就高,又有机会被领导了解,所以一般提拔也比较快。一般是,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直至副局长,甚至局长。所以说,升职机会还是很多的。我身边就有两位秘书出身的局长。

除此之外,领导还要求工作必须要有创新,即使芝麻点大的星星,也必须通过材料的写作把它梳理归纳得很有特色,用出彩的材料展示工作成效,得到上级的重视、支持和培植,创新工作才有推进的动力。素材就那么一点点,怎么加工?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虚夸,可能连做工作的人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思路也没完全理清楚,发展方向也没完全弄明白,而写材料的人却必须理清楚脉络和思路,把工作中的灵感和困难、问题、前景却要表达得准确、切中要害,还要把专业性强的内容写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因而,写材料的人,哪只是语言文字的组织,那必须比做工作的业务人员更懂工作,还懂得总结工作、分析工作。

关于这个问题,真经有一些亲身经历和个人感悟。大多数行政部门都缺少一个真正能写材料的人,因为写这种材料,光有文字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工作本身有很深的思考和研究。

行政机关不是缺会写材料的人,而是缺少会写材料的大家。

当我考录为公务员后,局长念在我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已经适应了,就想办法把我调入了这个单位的办公室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接受的写作任务也多起来。

最初我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经常写一些专业论文、新闻报道等稿件,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有采用;有时也应邀、受托写一些演讲稿、主持辞等应景的稿子,我便成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眼中的“有点文字功夫”的人。

二是机关的材料个性化特点明显。每个单位有每个单位的要求,每个领导有每个领导的标准。你在党务部门写材料是高手,到经济部门不一定写得好。你写的材料这个领导喜欢,换一个领导就会让你另起炉灶,重新返工。在办公室工作有的同志感慨:换个主要领导,办公室就要脱层皮!因为要重新适应领导的风格和要求,要了解熟悉领导的语言特点和习惯。这就有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

这类人才缺乏,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还是能力问题

2021年进了6个公务员,目前仅剩1个人在培养中。

行政机关要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管理社会公众事务,为人民服务,就必然要拥有相应的权力,掌握必要的国家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在各类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行政机关里拥有各类优秀人才,其中就包括优秀的文秘类人才,公文写作能力自然是不在话下。因此在中央、省、地市、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一般不会缺乏文秘类人才。乡镇级由于位置比较偏远,待遇不高,并且升迁机会较少,可能会比较缺乏。

当他们看问题的高度达到领导所需要的层次时,组织上认为他们适合当领导干部了,提拔后,又缺乏写材料的人,又得从头培养新人。因而,单位又陷入了没人写材料的困境中。

一般不会!

这里的能力不完全指写作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收集资料的能力,对现有工作全面掌握和脉络梳理的能力,对工作提出创新性意见的能力,站在领导或者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工作的能力,揣摩领导意图的能力,接收和消化外部意见的能力。

现在的体制下有客观的干部流动情况给材料岗位留人造成干扰,就是公务员提拔太快和事业编制提拔无望。

其次,材料岗位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一般的人受不了这个苦。

3、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懂领导意图的人。领导关注的工作 重点是什么,往往要通过工作报告反映出来;领导希望通过会议安排什么样的工作,就要通过为领导草拟的讲话材料体现出来;领导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什么,要贯穿在工作计划、规划以及相关的工作材料中。因此,只有站在领导的高度去看问题、思考谋划工作,才能达到领导所需要的高度。

写总结、写报告,相当于写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把那些素材找来,就像揉面团一样,换作各种花样揉,不管效果如何,总能揉出来。

总结

题主所说行政机关 缺会写材料的人,是指那些根据各处室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汇总、综合,再根据所要材料的要求进行再综合,然后书写材料的专职秘书之人吧?这样的人各单位还真是缺少。

缺,非常缺,县一级尤其缺!

二是写材料的人不一定会有好的前途。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你在一个单位材料写得好,到最后你一直待在这个位置写材料,而其他人纷纷升职了。问其原因,领导说你是单位的一支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用,你就坚持几年。像县委办、政府办写材料的年轻人,到最后有好的去处的也是凤毛麟角,有些事业编的借调过来,到最后编制都解决不了又回去了。

第二,写材料的人非常辛苦。现在各部门工作量都非常大,不仅是写材料的部门,即使是其他业务部门,加班加点也不少。但同样是加班,为啥没人愿意到材料部门来加班呢?因为业务部门的加班,加完就没事了,不需要操心了,加班也多是阶段性的,不会长期持续加班。而写材料的岗位,下班后你都不敢完全放松,说不定正在家里吃晚饭、正在外面旅游的时候突然来个紧急材料,让你马上到单位加班。

在这个过程中,对体力和心理的考验是无穷尽的,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大神。包括我自己也是。

四是有的年轻干部不愿意学写材料。写材料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只要有基本的文字功底,就是锻炼出来的。我身边许多写材料写的好的人初始学历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中专中师毕业生。但学写材料要有点悟性,善于思考总结,善于向领导和同事学习。特别是领导的修改意见,要认真琢磨,尽快掌握领导的语言风格和要求。还要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写材料的人都是在后台默默无闻的奉献,除了能每天加班熬夜,还要毫无怨言。领导的讲话或署名文章那怕有你的功劳,也不能在外称是自己写的。因为文字也许你参与堆砌,但思想是领导的,关键的内容也是领导定的。因为要经常加班加点,少了许多的自由活动和少朋结友的机会,在上升空间上也不比其他从事业务工作的有太大的优势。所以,机关上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去辛苦,去学习,去锤锻。

那么,为什么各单位都缺缺写材料的人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材料一般是给领导写的,不是给自己写的。而下级写东西,往往因为掌握的信息比较少,格局就会比较小。所以,收集以往资料、听领导的意见等环节就非常重要。不过,这种能力很多人都没有。

机关单位,每个职能处室都需要写材料,每年的工作计划或规划,工作安排、总结,各种请示、报告和各种批文。这样的材料书写并不是很有难度,只是一些机关应用类型的文字材料。

这就导致我们选进来的干部,如果不按时提拔,会挫伤积极性。如果按时提拔,就导致材料岗位永远是新手。

办公室主任丢给我一大叠文件,我花了整整一上午把文件读完,对近期工作安排和要求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工作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应当进行到什么程度才是达到了要求,而实际做得怎么样,存在哪些差距、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一无所知。

二是采取空挂的方式。比如我们这边有些县。笔杆子到了提拔时就按时提拔到乡镇。职务挂在乡镇,但是继续在办公室工作。

写过材料的人都知道,写材料是一件“折寿”的活,哪怕是一个公认的笔杆子,写材料也需要消耗很多脑细胞。而且,为了让大脑集中精神,一些人会选择抽烟,一些人也会选择吃东西。比如真经熬材料的时候就喜欢嗑瓜子。

作为一个老办公室工作人员。我认为机关上确实很缺写材料的人。原因初步就是这几个吧。不知道友友们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欢迎交流探讨。

我们县委办现在就在找能写材料,起码是有培养前途的人。

三是机关上写材料的工作最辛苦。可以说,不管在机关单位还是企业,写材料的人都是最辛苦的。首先是现在机关单位各种各样的材料要求多,讲话、汇报、总结、方案等等一个接一个,从来就不会断。其次是这些材料起草出来后,要层层把关,每个把关的人都会给你提一些修改意见,你就要一次一次的修改。有的修改意见是相左的,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要求。最终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审定了才算完成一个材料。所以办公室写材料的人加班成了常态。

我一位遴选到市里的同事时不时给我说,市里有很多单位缺写材料的人员,现在他们单位就缺好几位,问我想不想去,想去的话,他给领导汇报一下,我可以不参加考试直接办调动手续。我考量再三,说我要是再年轻10岁,一定来,但是现在年龄大了,家安在了县城,不想再折腾了。

这样的人,既要文笔好,又要有一定的工作资历,还要有一定的协调和综合能力。能够有能力让有关部门和处室给予卓有成效的支持和帮助。离开大家的帮助,再好的文笔也写不出好的材料。

真的是很缺乏写材料的人。无论是省直机关,还是县区部门,都是很缺写材料的人的,只是缺的程度不同而已,即使是在材料高手云集的两办、组织等部门,写材料的人依然是稀缺的,因为这些部门说起来高手多,但材料更多,相对于极大的工作量,写材料的人仍然很缺乏。写材料的人为什么缺,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为上面两个原因,现在各种机关单位,最缺的就是好的写手。而如果你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真的成为一个好笔杆子,你也会发现自己对工作的认识和同辈们已经大不一样了。也难怪秘书这个岗位能出人才。

第一,写材料的笔杆子培养周期特别长。一个合格的笔杆子不是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能够成就的,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培养,短时间内往往抓不住写材料的要领。特别是在没有人传帮带的情况下,仅靠自己摸索,可能很多年都掌握不了写材料的要领,反而会弄得自己很没有信心。

2012年进了6个人,最后培养成熟继续留在材料岗位的是1个人,目前是县委办的材料分管领导。

领导见我慢慢上手了,就把年度工作计划、五年规划交给我来写。领导到底有什么想法,各股室有什么打算,我怎么知道,要让我脑洞大开,这确实太难了。由各股室提出思路吧,大多把一些常规工作列出来交到办公室,把那些材料组织起来,纯粹是为写材料而写材料,对实际工作没多大指导意义,领导会认为你不动脑筋。做一些大胆的思考吧,各股室会认为你想些不切实际的板眼儿,事儿不靠谱,他们做不出来,会怨声载道,会成为人见人不理的冤大头。

面对我的困难,办公室主任又让我去收集了各股室的工作总结。我一个一个地认真翻阅,各股室都是记流水账似的,写做了某个事,有个什么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相比上级的要求和实际需求到底是好还是坏、是进度快还是慢,自己的做法是常规还是创新,读不出来也找不到。我多想和各股室的业务人员交流,听听他们工作的详细情况,可找了一两个股室,让我碰了一鼻子灰:“我们交的总结写得很清楚了,中方专业的大笔杆子,还不知道如何写吗?”


为什么会缺写材料的?

而其实,我们县委办一直在进人,一直都是以能不能写材料为首要条件。但是,其他单位能写一点东西的人,并不一定真正意义上的能写材料。到了单位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要分流。

真经在单位里比较佩服的几个大笔杆子,都是40来岁头发就花一大片。而要练成他们那样的笔杆子,每年至少要写5个以上的大稿子(比如重要会议讲话、重要的工作汇报等)。

我便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工作,一起分析问题,启迪他们对工作有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上层领导,感受领导讲话的风格,学习领导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他们的认知水平,升华思维层次。

二是干这件事无利可图,不值得大家为之付出太多。

遗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秘书成了有特殊意义的名词了。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秘书工作图片,显示的图片全都是姿态各异的女秘书……这是为什么呢?

公务员参加工作,4年之后就可以提拔副科。而我们县委办选人,都选参加工作1年以上的,一般不会直接面向社会招聘。主要有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行政单位的一些套路有了基本了解。二是能够初步看出人格和品行,看得出能不能吃得苦。县委办一般现在一正三副,一般情况下只有1个副主任是材料分管领导,其他就没有岗位了。而事业编制则没有领导职数,根本留不住人。

不少行政单位到处物色学中文专业、能写作的人员,单位领导便把我推荐到一个政府部门。听说我是学中文专业且有稿子见诸报端,各股室的股长都争相让我成为他们的一员。最后,局长认为像我这种“大笔杆子”不在局办公室写材料就是浪费,因此,我便被借用到局办公室负责起草局里的综合性材料。

行政机关真的缺会写材料的人吗?

不知道怎么写

但实际上,我们县委办,坚持下来写材料的,要么是学理科的,要么是学工科的,文科生少之又少。

2018-2020陆续进了6个事业编,目前3个跟县委分管领导,基本没有参与综合材料。

现在县委书记放话给我们,不管是县内哪个单位的,不管是什么编制,老师、医生,只要是有一点基础的,有培养前途的,大胆去找,只要能好用、能写,什么都能解决。

1、行政机关缺会写材料的人,缺的是全面熟悉工作的人。能将材料写好的人,不仅仅是能将语句弄通顺,不能仅仅只了解某个局部的工作,而是要熟悉全局的工作,才能清楚写什么,什么内容该写进去,什么内容不能写,什么内容要重点写。

而职级并行,职数也有限制,在我们县里是给老同志的,不会给年轻人,年轻人还是必须得走提拔这条路。

而市里、省里不一样,因为可以在本单位安排副科级、正科级乃至更高的职级和职务,不会很快向外流动。这样的话,他们培养笔杆子可以更有时间、空间。

总的来说,会写材料好处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容易进到好单位,容易被领导发现委以重用,容易有成就感,等等。但是写材料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辛酸苦辣。要进入这一行,没点悟性、耐性、德行、品格,也很难出脱。用股市俗语来形容,材料有风险,入手须谨慎。

写不出深度与高度

还是以我们县委办为例。

而写材料就是第二种。

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要有文笔和创意,知道怎么谋篇布局,知道怎么起承转合,知道怎么抑扬顿挫,知道怎么引用一些诗词古文。这也是为什么文科生会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对体力的要求之外,对技术,也就是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真经遇到过很多同事,写东西的时候第一稿往往比较粗糙,然后就是领导提一点改一点,最后改很多版,让领导都失去耐心了。实际上,领导更希望你第一稿就能出来一个差不多的东西,留给他一点提意见的空间,第二第三稿定稿是最好的了。

第二,写材料太费精力

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从广义上讲,行政机关是一级政府机关的总称,即国家政权组织中执行国家法律,从事国家政务、机关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部门。从狭义上讲,行政机关仅指政府机关内部的综合办事机构,即办公厅(室),它是在行政首长直接领导下处理各种事务、辅助进行全面管理工作的机构。

不光本单位,大院里好多单位近来都以各种名义在找写手。会写材料的年轻人因此特别吃香,经常冷不丁调到了哪个单位。很多在普通公务员很难办成的事,比如跨区域调动、下级调往上级,对于写材料的人来说不是难事。以前带过几个年轻人,原来都在乡镇工作,因为材料写得好,几年下来连续被上级部门借调跟班,如今都已正式调任省直部门,由此可见写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年轻人想在体制内走得顺、走得稳,懂写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的人不仅文笔要好,更要有政治敏感性。要了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和职能。熟悉本单位的相关政策法规。最重要的一点是熟悉本单位主要领导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及所需材料的风格。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县委办中有1个材料分管领导,2个协管领导(在其他单位乡镇解决了待遇),2个在写,1个在培养。一共6个人。仍然捉襟见肘。

行政事业单位现在最缺的就是材料写手。

一是干这件事起点太高,导致能胜任的人寥寥无几;

一是职级并行向笔杆子倾斜,或者动用县里的机动领导职数,让笔杆子在不离开单位的情况下,可以享受职级待遇或者领导待遇。

真的很缺,特别是能写材料的年轻人,可谓是一人难求。我所在的小县城,县政府办负责材料的办公室副主任位置空缺,年轻的30岁以下写材料人员断档。迫不得已从各乡镇筛选了一遍,不到所需人员的一半。副主任的人选最后从各部门找,找来找去,只有一个40多岁的事业编人员愿意过来,最后直接调任,这名写材料人员从事业编一下转成了公务员编,成了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同样是那点工作,昨天是单位给上级部门的报告,今天可能是局长去给领导口头报告,明天可能是在什么大会上发言,后天可能是给下属通报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目的,同样的内容得换作各种格式、语言、详略来写。有时候吃不准受众的特点,把握不准意图,工作几天有可能被领导全盘否定,一切重来,那种辛苦和懊恼足以摧毁一颗脆弱的心。

依我自己为例。我参加工作两年半后到县委办材料岗位。从刚开始进入的学习报纸文件、以前的成熟文稿,到开始核稿(主要是错误),到写一小部分,写一大部分,再到写整篇初稿,再到写成熟的稿子,用了2年时间。

现在算来,我是10多年前进办公室的,我们那一年进了4个人,最后培养成熟后留下来的是2个人。其中1个是我,已经脱离了材料岗位,另一个现在在政府办任材料分管领导。

另一方面,写材料不仅仅是码字,不仅要会写,还要懂。比如,我们写工业发展的讲话,不能光讲空话套话,还需要有实例,还需要有一些专业的内容。因此,写的是材料,讲的是工作,作为县委办的材料笔杆子,就是给县委书记服务的。而县委书记是管全盘的,全县所有的工作,笔杆子都要懂一些。否则,闹出笑话,让领导难堪就不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奥运会服装为什么穿安踏牌,而不穿李宁牌了呢?

上一篇

办公中,哪些软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插入图片
行政机关真的缺会写材料的人吗?

长按储存图像,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