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涅克邀请修拉参加印象派,向他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后,他们便在画布上堆起与环境、阳光、颜色的相互作用相符合的小圆点来。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并使它们互相渗透到只有极小的差异程度,他们采用了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进行点彩的办法。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从此以后,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修拉的点彩画派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有许多艺术家追随。
当你离近了看修拉的作品时,会惊叹于这些颜色相近的点会让艺术家多么耗费心血。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画了整整三年。
跟着小玉来认识一下这位画家。
修拉去世前,作品的构图开始充满动感。这些作品也给他带来了最辉煌的成功。
有人说点彩派有点像近视的人摘下眼镜的世界,所以有很多人以为修拉眼神不好,他自己眼里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就像有白内障的莫奈的用色比较特别一样。
修拉超强的造型能力就是在为后来的点彩画打基础,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画虽然是由无数的小圆点组成,但是人物线条极其精准。
《大碗岛的星期天午后》局部图,由点彩的方式构成。
拿《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举例。
修拉19岁时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25岁那年参加独立画家沙龙,开始崭露头角。他与西涅克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画法,他自己称之为分光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点彩画派,即运用了色彩互补的原理,在画布上直接涂抹微小的纯色色点,而这些色点夸张的对比会在观众的眼睛里调和得更加鲜明生动。
但这些无数温柔美好的点彩画都在告诉我们,艺术,永远不会被有限的形式困住。
点彩画乍一看很像印象派的作品,但近看发现是由很多点的笔触组成的。
将文艺复兴传统的古典结构和印象主义的色彩试验结合起来。
修拉的一切都美好的不像话,但是遗憾的是,他31岁就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也标志着新印象派的终结。
1859年12月2日生于巴黎,受过完整的美术学院教育,曾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Henri Lehmann)学习古典主义绘画,后来又研究过卢浮宫中的大师作品,对光学和色彩理论特别关注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实验,也许正因为他太过致力于方法和理论研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不多。有人认为1891年5月修拉的逝世标志了“新印象主义”的结束。但他的理论和技法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法国画家。
同样风格的点彩画再来一波……
当我们放大局部来看时,
可以说,
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
乍看上去似乎也没太多不同,
所以为了充分的表现出色彩和色调分割的效果,
修拉性格孤僻,这也许是天生的,也可能跟成长环境有关,他出生于一个宗教气息很浓的家庭,但家境优越,这让修拉有条件很小就开始学习绘画。
27岁那年,修拉就凭借点彩画派的《大碗岛上的星期日》参加最后一次印象派艺术画展而声名鹊起。
因为他根本不是用涂抹来画画,
但是这样的画法难免过分单纯的追求形式、机械呆板。
修拉最著名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修拉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是《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修拉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这是一幅巨作,207x308cm,画面描绘的是一片海滨的树林,绿色的草地,橘色的阳伞,阳光透过树叶形成草地上的阴影,画上的人们看不清面部,那是小圆点形成的模糊效果。
▼
也没有更多人再按此画下去了。
感谢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收藏,不喜欢千万别勉强!
这样的绘画方式,最后直接启发了显示屏的发明。
简直就是艺术界的终极强迫症。
当然在和大家聊修拉最出名的“点彩画”之前,我想说说修拉的素描。
修拉是19世纪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他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绘画方式,
印象派这个名字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也在很多地方看到比较不严谨的说法,把修拉归类到印象派艺术家里面。而修拉其实是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
都是用“点点点”!
同时对比法则、点彩法、纯色和光学调色法便成为修拉艺术的主要成分。
《大碗岛的星期天午后》,代表作
就会发现作品是由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的。
【我是超级视场,关注我,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修拉在正式下笔之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踩点,准备了 28 张素描和 34 张油画草稿。
这些画不耐看,
创造点彩法是修拉对西方油画的重大贡献,也因此成为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他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直接用纯色的小圆点直接画在画布上。
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式还不够严谨,
画面上,巴黎市民在郊区塞纳河中小岛上休闲过周末,气氛严肃中透着诙谐,人物明明忙于各种活动却又偏偏处于静止状态,展现了一幅永恒的现代生活画面;作品采用的是具有革新意义的新式绘画技法,却又勾起人民对于古希腊和古埃及艺术的回忆。
1890《the_port_at_gravelines_study》
修拉技法的独特,在于他以一种科学家的严谨与实验精神去搞艺术。
除了点彩画,修拉炭笔粉笔画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在麻面画纸上用彩色粉笔和炭笔,创作了一种独特的颗粒状光泽效果。
1889《young_woman_powdering_herself》
在无数点点点里隐藏着修拉的线条,每次看都会感叹,太温柔、太美丽了。
这幅画高2米,宽3米。从构图比例,到绘画方式,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安排。
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很大,
但是,
修拉的作品,
全画由 600万 个直径 5 毫米的色点组成,共描绘了 48 个人、8 艘船、3 条狗、1 只猴子和 1 匹马,总面积约 6.4 平方米,再大一点就能住下四口人了。
《大碗岛的星期天午后》局部图,由点彩的方式构成。
修拉在这里运用了水平的、垂直的和对角线来表现运动、危险、大胆、社会差别和空间深感。
1884《bathers_at_asnieres》,代表作
比如上面的这幅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午后》,
这样的全新形式让修拉出名,
但其实,我们认为的脱离现实,其实是另一种现实,说不定在有些人眼里,美景的某个瞬间,也就是无数的点而已。
为了更好平衡绘画中的光与色,
黑白对比是修拉显著的艺术特色,画面上黑色块与白色的对比达到完美的平衡,神秘光线下形成的灰色的过度色充满了生命力。
画家不再在调色板上调色,
来,
没有任何直线,有的只有柔软又朦胧的明暗对比。
孤僻的性格让他很少有朋友交往,这也让他更专心致力于他的爱好。16岁时修拉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古典主义油画,这一阶段修拉对安格尔、伦勃朗等前辈的画风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也学习了当时正流行的印象派画风,这些形成了修拉的创作基调。
修拉可能是典型的靠一张画留名青史的艺术家之一。
一定是被他不同寻常的绘画方式所吸引啦!
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些点彩绝对是他刻意的、精心设计过的,是他独创的表现形式。
将绘画空间概念、传统的幻象透视空间、以及在色彩和光线的知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结合起来,
1889《the_eiffel_tower》
想看更多好玩的艺术小知识,来公众号「短颈鹿瞎说画」,随时恭候,还有全国各地的美术展览信息哦~
画中人物看似杂乱,实际上严格的按照两个等腰三角形分布的。并且重要人物,全都在画面的裴波那切螺旋中心上。
▼
从此以后,
实在是太美好,用羽毛一样轻柔的线条去造型。
乔治·修拉只活了32岁就因脑膜炎去世,他的艺术生涯非常短暂,但却光辉夺目。
修拉使用的点彩画法,跟现在的电脑图片的像素是一个概念。像素是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虽然一个像素只有一种颜色,但大量的小色块组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密度,就会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连续的色彩变化。
上图是现存于法国奥赛博物馆的《马戏团》,是修拉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这幅作品:“画中的线条就如同起伏的音乐一般流畅而优美。”
因此也被称作是“点彩派”的创始人。
比例大概是这么大。
而是直接用唇色小圆点进行点彩。
修拉本人是一个非常认真专注的艺术家。
题主能注意到画家修拉,
所以,
那就是“点彩”,
此外还有《安涅尔浴池》、《欧兰菲林的运河》《女模特》等也是修拉对代表作。
当时点彩法并不受认可,还有人把它比喻成苍蝇点,说修拉作品里的人物就像僵硬的木偶。
纵观修拉的所有作品,都以正统的构图原则为基础,对于每一幅作品他都极为认真的画了大量的草稿,例如,为了准备他的代表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他大约完成了60件习作。
这件作品现存于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幅上面布满了无数个斑点的挂毯。当年,修拉花费了3年时间打磨这件作品。《大碗岛上的星期日》在最后一次印象派画展上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这幅画也成为十九世纪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新印象派,《大碗》!